首页 / 吃瓜不打烊 / 正文

网红带货合作平台央视暗访!这些网红医生被曝光

2025-07-05吃瓜不打烊阅读 3

  2025年6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对部分网红医生的线上引流、线下高价开药等乱象进行了曝光,揭开了一些所谓 “专家医生” 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虚假面纱。

  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根据消费者举报信息,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发现了大量经过医院资质认证或实名认证的医生账号。这些账号往往自称“专家医生”,宣称拥有独家方法或特效药,能够治疗肝病、肾病、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

  记者假装患者,按照一位网红医生的指引,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中大中医医院”就诊。接诊医生仅仅简单看了舌相、号脉,前后不过5 min,就给出了治疗意见,并开出了3268元的中药。当记者询问“后续如何调整用药”时,该医生竟表示,在人的一生中,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脉”是不会变化的,因此不用诊脉就可以随时直接调整用药。

  实际上,早在2024年7月至9月,就有消费者在新浪网旗下的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发帖,投诉北京中大中医医院存在诱导消费、过度治疗的问题。

  据投诉详情显示,该消费者从网络上了解到这家医院,咨询问题后就被要求付钱买药,然而治疗了3个月却丝毫没有效果。

  无独有偶,另一名自称是“北京崇文门中医医院”的网红医生,通过几分钟的线上看诊,就为患者开出了总计3000多元的中药,包括21副中药汤剂(21 天)2326.8元、外用泡洗20天310元、外敷20天428.06元,合计3064.96元,并要求患者支付后截图发送以便核实信息。

  除了线上引流、线下高价开药,网红医生的乱象还体现在直播带货方面。在短视频平台上,排名靠前的医生账号大多开设了直播,但在很多直播间里,出现在镜头前的并非医生本人。

  针对这些乱象,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一直在加强监测和处置。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委印发通知,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的行为。

  今年以来,多地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定。5月16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明确提出“十不准”,为医护人员的科普行为划清红线。其中包括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商品或服务广告信息、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同时禁止医护人员擅自开设自媒体账号、与不良机构合作、发布未经审核的内容等。

  今年3月,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负面行为清单”,明确了互联网健康科普的九类负面行为,包括禁止利用科普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禁止直播带货牟利、禁止夸大疗效及伪造专业资质等行为,并且首次对退休医务人员的网络科普权限作出了规范。

  这些网红医生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相信这些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让互联网健康科普回归正轨,真正为公众的健康服务。

相关推荐